十九世纪末,在欧美侦探小说界诞生了一批侦探与大盗较量的精彩小说,例如法国侦探小说家莫里斯·卢布朗小说中的“侠盗”亚森·罗平。这股“探盗斗智”风潮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侦探小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
一百多年前,程小青笔下的大侦探霍桑曾经风靡全国,成为当时大众心目中的偶像。作为崇拜程小青的后辈和好友,张碧梧反其道而行之,创作了一部《双雄斗智记》,让霍桑这位“东方福尔摩斯”遭遇到强劲的对手。
那时候的上海滩,一名从苏州返回的银行家离奇遇害。很快,在盗窃团伙“蓝三星党”的巢穴里,自称“中国的罗平”的首领斥责他的属下跟踪不力,导致目标人物被杀死。然而机灵的下属很快从首领的只言片语中判断出首领在故弄玄虚,杀死银行家的凶手就系他本人!
小说第一章直接揭示了案件凶手和作案手法,很多读者都会猜想这是欧美和日本侦探小说中常见的“倒叙推理”手法,接下来的故事会围绕着霍桑逐渐找到凶手并揭穿罗平的诡计展开。然而作者却笔锋一转,让霍桑很快认定了凶手就是“蓝三星党”的首领,把故事的重心转为侦探霍桑与大盗罗平的对决。
在程小青的小说中凭借智慧和刑侦技术多次侦破奇案的霍桑,在这部《双雄斗智记》中却因为轻视对手、急于求成,结果在不按常理出牌、精通各种机关诡计的罗平和组织严密的“蓝三星党”面前屡屡受挫,可谓颜面大失……
“大侦探的失败”这样在当时很新颖的设计,一度受到读者追捧,让刊载小说的杂志销量大增,但杂志社也收到不少读者的意见,认为小说对霍桑“挖苦太过”并“要求更正”,作者也从善如流,修改了最初的设想,让这个故事以霍桑成功擒获了罗平告终。
当时的中国读者无法像喜爱《侠盗亚森·罗平》那样接受“中国的罗平”,因为大众喜爱的是劫富济贫、为民请命、不轻易伤人性命,还具有一些浪漫色彩的侠盗,所谓“中国的罗平”却徒有其名,他干的是打家劫舍的勾当,劫获的财物也仅是供自己和团伙享乐,他还视人命为草芥,毫无个人魅力可言,所以读者自然不愿意看到大侦探霍桑败在这样的盗匪手下。
虽然作者临时调整了小说的情节设计,但并没有让故事后半部分的情节显得很突兀,反而对表现霍桑的形象起到了“先抑后扬”的作用。大侦探霍桑在屡败屡战的过程中,也让读者逐渐看到他一定要抓住罗平的坚韧和决心。在朋友包朗以及合作过的警察遭遇危险时,霍桑始终拥有一颗尽全力救助的责任心。反观罗平,他在多次拉拢霍桑加入团伙未果后恼羞成怒,一定要置霍桑于死地,却忘记了自己最初目的只是摆脱警察的追捕,从而给了霍桑充分思考对策的时机。霍桑最终以己之长攻彼之短,绕开盗匪巢穴中那些复杂的机关,来了个“釜底抽薪”,设巧计诱出罗平,并及时将其捉拿归案,挽回了大侦探的尊严。
古人云:“智勇多困于所溺。”《双雄斗智记》的结局也给了读者一个启示:如果你沉迷于你最擅长的事物中不可自拔,那么它也有可能会成为你致命的弱点。 |